建立高韧性社会,弥合保障缺口

新兴亚洲的保障缺口:日甚一日

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保险保障不足和保险缺失的情况普遍存在。[1] 众所周知的保障缺口长期存在于多种不同的风险领域中,从财产到健康和身故,再到长寿风险和责任风险。导致新兴市场保障缺口巨大和保险渗透率偏低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概括为“三A难题”——即缺乏可及性、难以负担和保险意识不足。[2] 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新兴市场,这三大难题是提高保险渗透率时最难迈过的障碍。

由于缺乏数据和标准定义,对保障缺口进行实证研究往往困难重重。事实上,不同的保障缺口的评估方式也不同。在多数情况下,诸如巨灾风险保障缺口的财产风险,通常是指一段时期内的实际经济损失与保险损失之差。[3] 死亡风险保障缺口是指当家庭的经济支柱早逝时,其他家庭成员为维持生计所需金融资产与实际拥有的金融资产之间的差额。健康保障缺口的评估更具挑战性,有些情况下参考自付费用的金额,有时则还需考虑因负担能力和其他原因导致的灾难性医疗支出和放弃治疗的风险。

尽管定义变动无常且数据匮乏,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新兴市场存在巨大的保障缺口。[4] 由于人口基数大且经济发展迅速,亚洲新兴经济体的保障缺口尤其令人关注。例如,全球健康和身故保障缺口中,亚洲占比约40%;全球巨灾风险保障缺口中也有20%来自亚洲。[5] 同时,保障缺口还在继续扩大。尤其是在自然灾害多发的沿海地区,在本就存在财产和巨灾风险保障缺口的情况下,资产价值的增幅已经超过了保险保障范围的增幅。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可能会导致保障缺口进一步扩大。在新兴亚洲国家和地区,生活方式的考量、医疗费用持续高涨和人口老龄化是造成健康和身故保障缺口继续扩大的部分因素。尽管过去几十年里,新兴亚洲经济体寿险保费持续强劲增长,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储蓄型保险。

2020年保障缺口有何变化?

2020年,为抗击新冠疫情,各国政府纷纷推行严格的疫情阻断措施,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修订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3.5%,虽较此前估算的4.4%略有改善,但仍是近年来经济滑坡最为严重的一年。对亚洲新兴市场已经存在的保障缺口而言,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虽然数据匮乏令我们难以得到确凿的答案,但事件性的证据显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保障缺口在疫情冲击后进一步扩大。下表 1 总结了保障缺口背后的影响因素及其在 2020 年的预期变化。

1. 新兴亚洲的保障缺口:影响因素以及变化 [6]

箭头代表我们预期2020年保障缺口及影响因素的变化方向:

资料来源:鼎睿再保险

我们还应当考虑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变化会对保障缺口带来何种影响。经济衰退对穷人的冲击更大 [7],而整个社会中,穷人正是最缺乏保障的群体,特别是在健康和身故风险方面的保障缺口最大。正如我们在2020年下半年所见,穷人积攒资金的能力和在股市上涨时获取投资收益的能力都远不及富人。因此,新冠疫情可能在生活的更多方面制造不平等,并导致已经存在的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恶化,如收入和教育机会方面的不平等。

尽管短短几句话不足以描述保障缺口的变化趋势,但更相关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经济复苏阶段建立更好的机制,来解决亚洲新兴中产阶级和那些尚未接触过保险的社会阶层面临的问题。随着人们开始研发并紧急批准多款疫苗,疫情抗击战也迅速转变为疫苗普及战。在各国政府承诺继续提供货币和财政支持的背景下,预计2021年经济增长将显著回弹。

从锁城到锁势:在经济复苏阶段加快弥合保障缺口

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实际GDP增速在2020年萎缩3.5%之后,今年将反弹至5.5%。[8] 虽然中国的经济活动已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其它新兴市场预计要到2021年第三季度前后才能回复到疫前水平,发达市场则要等到第四季度(参见图1)。我们现在预计,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有望在2021年实现强劲增长,增幅达8.3%。有鉴于此,如今的关注点正在转向确保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复苏。

1. 中国、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的经济复苏(指数,2019年第四季度=100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展望更新(202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重建更美好的家园,一个关键是需要以人为本的复苏计划——注重福祉、提高包容性和减少不平等。”[9] 可持续且绿色的发展模式,即拥抱生物多样性、低碳排放、能源效率、韧性供应链和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模式,对于家庭和企业重建抵御未来冲击(特别是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冲击)的灾后复原能力将大有裨益,进而有助于缩窄保障缺口。考虑到不平等在扩大保障缺口方面的作用,推动包容性、参与性的增长也至关重要。

此外,我们相信,一些有利于提高灾后复原能力的行为变化和社会变化同样重要。例如,风险意识和数字生态系统的应用有所增加,这类行为变化有助于提高保险渗透率,弥合保障缺口。然而,如果缺乏关键措施,我们就可能倒退回疫情前的状态。正如我们努力保持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物的减排趋势,保险也能通过合作方式,为加强和保持有利于重建社会韧性的积极的行为变化作出贡献。

2. 亚太区各国政府的财政刺激规模,GDP占比

资料来源:新冠疫情财政应对措施数据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链接

为此,必须与公共部门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方密切合作。大规模的货币和财政支持能起到缓冲作用,减少疫情和封城等防控措施对经济的冲击(参见图2)。尽管经济已暂时出现复苏迹象,但持续的经济复苏离不开政府支持。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将部分资源用于提高家庭和企业应对未来冲击的能力,来放大政府财政支出的积极效应。各国政府可以考虑调整财政纾困的具体方式,取消工资津贴,转而以财政措施支持风险融资/缓释,如提供保费补贴。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社会风险意识提高的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家庭通过商业保险自行提供保障,长远来看,也有助于减少公共财政负担。

这也有助于解决“社会保障缺口”—— 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公共财政日益匮乏,而同时社会保障依然不足[10] 。调用更多资源为那些受到新冠疫情影响较大的群体提供支持,包括非正式雇员、年轻人、妇女、低收入/低技能雇员和中小企业,能够有效缩减社会保障缺口。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其他措施增强社会韧性:1)推行监管改革,支持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2) 在经济规划中纳入更强有力的风险融资/转移机制;3) 支持建设公平可及、可负担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

保险业应与其他利益相关方携手合作,加强能力建设,丰富产品供给,例如增加区域投入以开发更多替代性风险转移解决方案和提高开发替代方案的能力。全球重构为所有利益相关方创造了一个机会——重申弥合保障缺口的承诺,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切实的行动计划。


[1] 全面了解保障缺口请参阅《理解和应对全球保险保障缺口》(Understanding and addressing global insurance protection gaps),日内瓦协会(Geneva Association),2018年4月。

[2] 有时,在机构设置中,可及性也会成为阻碍其提供合适的保险和风险解决方案的一个因素。不过,大多数时候,可及性反过来会受制于“三A难题”。可保性通常不是问题。

[3] 财产保障缺口有时也是基于市场基准来进行测算,通常认为基准条件下具备“相对充足的”保障。参阅Holzheu, T.和Turner, G.(2018年),《自然灾害保障缺口:测算、根源及解决极端灾害事件保障不足的方式》(The Natural Catastrophe Protection Gap: Measurement, Root Causes and Ways of Addressing Underinsurance for Extreme Events),日内瓦论文(The Geneva Papers),2018年,43(1):37-71。

[4] 参阅《通过建立信任和以客户为本来弥合保险保障缺口》(Narrowing insurance protection gaps through building trust and customer centricity),鼎睿洞察第1期,鼎睿再保险,2016年10月(链接)。

[5] 资料来源:瑞士再保险研究院,sigma韧性指数2020年度更新数据(链接)。

[6] 参阅《我们需要的保护: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社会前景》(The Protection We Want: Social Outlook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一文中图6.1,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2020年10月15日(链接)。

[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受新冠疫情和经济衰退的影响,到2021年底近9000万人可能陷入极端贫困境地。其中,大部分本就在贫困线上徘徊。此外,“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中,约20亿非正式雇员受到重创,他们占全球就业人口总量的61%,现在仍未能在社会保障系统的支持下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他们极易陷入贫困境地。”(链接

[8]《世界经济展望更新(20211)》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 – January 202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9]《建设更美好的家园:新冠疫情后可持续、有韧性的经济复苏》(Building back better: A sustainable, resilient recovery after COVID-19),经合组织(OECD),2020年6月5日(链接)。

[10]《我们需要的保护: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社会前景》(The Protection We Want: Social Outlook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2020年10月15日(链接)。